最近,汽車界傳來捷報:中國半年度汽車出口量首次超過日本,躍居全球第一。
據海關總署數據,今年上半年中國汽車整車出口234萬輛,同比增長76.9%。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79.5萬輛,同比增長112.7%,為中國躍升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立下汗馬功勞。
連云港港碼頭,大批國產轎車等待裝船出口海外。圖源:新華社
一
中國新能源汽車一直很提氣。7月3日,中國第2000萬輛新能源汽車在廣州廣汽埃安生產線下線。從第1輛到第1000萬輛,中國用了27年;從第1000萬輛到突破2000萬輛,中國僅用了17個月。
在電動化、智能化賽道上,國產新能源車競爭力強,性價比優勢明顯;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形成從關鍵材料、核心零部件到整車的完整產業鏈體系;新能源車的迅猛出口增勢,更為中國車企打開了新天地。
“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品牌已在海外站穩腳跟。”中汽中心資深首席專家、中國汽車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總工程師吳松泉告訴島叔,中國汽車出口總量大,但在大部分單一市場份額占比小,且品牌眾多,還不能跟歐美日韓的汽車品牌分庭抗禮。
以歐洲市場為例,今年上半年,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歐洲約35萬輛,同期歐洲新能源汽車總銷量141.9萬輛。25%的市占率看著挺高,但因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多,單一品牌銷量不敵其他跨國品牌。
具體來看,上半年歐洲新能源汽車品牌銷量排行榜中,只有上汽名爵沖進前十;車型銷量排行榜中,國產車MG4和Polestar 2分別位居第8名和第18名,領跑者除特斯拉外,均出自傳統跨國車企。
歐洲是歐系汽車品牌的后花園,當地市場一直由本土品牌主導,日系、美系、韓系為第二梯隊,F階段的中國新能源汽車,還無法靠差異化及性價比優勢后來居上。
重慶長安汽車國際銷售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宋爽說,跨國車企已在主要海外市場深耕數十年,品牌形象早已樹立。此外,歐盟正研判對中國新能源車企發起“雙反”調查(反傾銷、反補貼),借此對中國新能源車征收額外關稅。
這些都是中國新能源車面對的現實難題。
廣州廣汽埃安第一智造中心新能源汽車總裝車間的終檢線。圖源:新華社
二
眼下,多數中國車企以本土生產為主,從單一中心向全球市場輻射。而老牌汽車強國和跨國車企則是多中心向外輻射,變海外出口為海外生產。
以日本為例。1985年,日本汽車出口量為685萬輛,2022年出口量為356萬輛。出口量看似下降,實際上,2022年日系汽車在全球銷量占比25.3%,位居全球第一。當年,日本車企海外汽車產量達1695萬輛,本土產量僅為784萬輛,海外生產戰略取得較大成果。
對中國車企而言,加快布局海外生產基地是當務之急。
最近,長城、比亞迪、長安、哪吒、廣汽埃安等眾多中國車企瞄準了海外投資建廠。比如長安汽車將在泰國建設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,滿足泰國本土消費需求的同時,還可出口到澳大利亞、新西蘭、英國、南非等國,意在實現“中國品牌,全球制造;全球品牌,中國制造”,用海外生產和跨國貿易進行雙輪驅動。
長城汽車也積極推進海外生產。今年以來,長城汽車海外出口實現高增長,其中新能源車占比近20%,重點新能源目標市場滲透率達50%以上。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史青科介紹,長城通過設立海外工廠、贊助當地活動、打造本地化IP拉近與海外消費者距離,比如贊助南非橄欖球賽、澳大利亞沖浪賽事等,都引來不小關注。
長城汽車泰國羅勇工廠的現代化生產線。圖源:環球網
三
海上有風景,也必有風浪。世界汽車產業競爭是長期的,任何人都不可能在短期內靠捷徑達成高層次競爭優勢。
宋爽說,全球汽車產業電動化、智能化革命,給中國汽車帶來難得機遇,但重點市場不會長期允許中國新能源汽車大批量出口,在“碰壁”之前,中國車企必須深入實施海外本地化戰略,構建海外全產業鏈。
吳松泉認為,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只有更注重產品性能質量、商業模式創新和服務體系的健全,才能在長期考驗中立得住、走得遠。
一些中國車企意識到堅持“長期主義”的重要性。史青科告訴島叔,長城汽車近年在海外銷售網絡、售后服務、本地化營銷傳播、適應性開發等方面進行了長期系統投入,尤其在新能源領域策定多條技術發展路徑,并行推進混合動力、純電動和氫能技術,助力汽車電動化轉型,也獲得了海外消費者認可。
宋爽建議,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在出海之路上,要尊重國際化商業規則,敬畏國際化市場差異,加強考察海外市場,大膽任用海外人才,真正成為當地社會的一員,“中國汽車正邁入規;、全球化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,一定不要受短期波動影響,務必保持定力。”
(這領域,中國首超日本,全球第一。